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傷口名詞解釋。SLOUGH

豐原醫院 外科 游朝慶醫師
2010/4/1

腐肉SLOUGH

    字義為黃色,軟的,含有水分的壞死組織。其他還有很多翻譯如下:(動)脫落;結痂脫落;蛻皮;蛻;丟棄;使脫落;墊。(名)泥坑、泥潭;道德上的墮落;絕境;沼澤#蛇蛻下的皮;壞死組織、腐肉;丟棄的事物;腐痂...。而國立編譯館翻為腐肉。
    有三種成分,其一為壞死性及死亡組織或發炎細胞分泌物存留在傷口床中,或其二為皮下脂肪死亡的壞死組織,看起來為鬆散的、黃色黏稠,或其三是肌肉組織破壞的壞死組織,表現為頑強的、黃色黏稠(Copper,2000)。
    一般其外觀顏色是白色、米黃色、黃色或鐵鏽色,性質若沒感染時是乾、硬、生蛋白色(dry slough),若有細菌感染時,則性質是黏稠的,像強力膠似或潮濕狀(wet slough),腐肉的成分通常包含纖維蛋白、細菌、細胞殘骸、白血球及滲液。常翻譯為腐肉,也有人稱為腐痂或腐皮。
    WOCN定義Slough為Soft moist avascular (devitalized) tissue; may be white, yellow, tan,grey or green; may be loose or firmly adherent.專指第二及第三種狀況,和eschar的區分在於顏色不同
   下圖為一有wet slough的sacral pressure ulcer,其為壞死的脂肪組織,伴隨著感染
   至於dry slough照片可參考上一節中第二張照片,其為沒有感染的脂肪組織壞死。

   上面的圖很容易瞭解,但有些作者認為黑色乾的就是eschar,黃色濕的就是slough,其兩者間的界線不很明顯,slough若乾掉則會形成eschar。
   我則認為eschar應包含真皮層的壞死組織,沒有感染乾乾的是dry eschar,有感染濕濕的為wet eschar,slough則包含壞死的脂肪組織或肌肉組織,肌肉組織壞死時顏色不是黃色,而是暗紅色到黑色,沒有感染乾乾的是dry slough,有感染濕濕的為wet slough。
    在上述成分第一種情況,如下圖中傷口床上覆蓋著一層白白半透明狀黃色的薄膜,這個我們也叫它slough,但這個和上面那張圖比起來,明顯是不一樣的東西,而且下圖中的物質並不是肉,怎麼翻譯成腐肉呢

    上圖其實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fibrinous slough或fibrin血纖維蛋白,yellow slough fibrin,fibrin coatings and thin necrotic layers,ulceration with the fibrin layer,成分為壞死組織或發炎細胞的分泌物,WOCN定義為Scab, A crust of dried blood and serum.其覆蓋在傷口上沒被分解,會阻礙氧氣及養分運送,抑制細胞廢物排除。沒被分解的血纖維蛋白常呈現類似黃褐色的皮革或皮或膜(fibrin peel)覆蓋在傷口上,須清除促進傷口癒合。
    近年來流行傷口床準備(Wound Bed Preparation)這個理論,裡面有提到一個名詞『壞死屏障』necrotic burden,其為由壞死組織,過多滲出液(分泌物)及細菌組成,若其堆積在傷口床上,會延長發炎反應,阻礙傷口收縮,以及上皮化。此時,清創debridement就成為傷口床準備的重要的第一步。
    還有biofilm這個字也和slough有相關
從(http://blog.yam.com/hoshi3350722/article/14108283)網路查過中文的意義
解釋一
生物膜(biofilm)是由多醣體及蛋白質產生的細胞外聚合體。其需要在水性的環境中形成及可以黏著的表面。常見的有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退伍軍人菌,甚至霍亂弧菌也會形成。侵入性的器材(如血管導管、人工關節)、水系統、殺菌裝置、潛在疾病(如糖尿病、骨髓炎、囊狀纖維性支氣管炎、結石)皆會給予生物膜形成有利的環境。要根除此感染必須移除聚集的表面。當一完整的抗生素的治療後,若是有一個持續的病灶,造成治療失敗或是復發,必須考慮到生物膜的存在。找到消滅生物膜的方法,及預防生物膜引發的併發症,是最重要的目標。
解釋二
所謂的「生物膜(biofilm)」就是微生物在固液交界的固體表面上所形成的群落(com-munities),由微生物細胞及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所組成,在自然環境中,微生物隨機地接觸到固體表面而附著,再藉由流體中所含的養分進行生長並分泌胞外物質(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or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EPS)因而加強形成微生物的群落,即肉眼所見的一層薄膜,這層具有黏性的薄膜便是我們所說的生物膜。
總之他在生態上的重要性:
生物膜對微生物的保護作用主要為幫助菌體在固體表面附著、減緩外來物之滲透、和抵抗乾燥等,以及幫助微生物在不良的環境下存活。
下圖是另一個網路新聞的照片:
居家飲水常見的汙染來源為「生物膜」,黃稠黏膩的「生物膜」發生於居家水塔、水管、甚至是水龍頭的管壁,上面堆積著各種微生物、病原體。
再下面這個圖是國外網站上借用來的,從最下面的示意圖來看,biofilm生物膜是覆蓋在細菌及壞死組織上面薄薄的一層膜,用來防止抗生素或藥物進入,因此他可以是slough的外衣,是slough的一部份,卻不能用來代替slough這個詞,此外slough大多是濕軟的,易被清除的,但biofilm外表則是乾的,薄薄的,對外用藥物有抗性,若biofilm單獨和細菌存在且沒有壞死組織時,則看起來比較像是斑,常見的是牙菌斑。
1.Cooper DM. Assessment,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their pivotal roles in wound healing. In: Bryant RA, editor. Acute and Chronic Wounds: Nursing Management. St Louis, MO: Mosby, 2000.

傷口名詞解釋。ESCHAR

豐原醫院 外科 游朝慶醫師
2010/4/1
    在剛開始學習傷口照顧時,還沒有累積足夠臨床照顧經驗前,感到最困難的是書上所用的一些描述傷口的名詞,如slough, eschar, undermining, pocket等,有鑑於此,為使許多新進護理醫療人員能早一點進入這個傷口領域,我覺得先做名詞解釋是有必要的,首先先介紹:

ESCHAR 痂皮,焦痂

    字義為乾燥,硬的壞死組織。翻譯為痂皮或焦痂。其為一壞死性如皮革狀的組織覆蓋在傷口表面,是脫水的壞死組織,由死的膠原細胞所形成,原因為全皮層組織損傷,其顏色大多為黑色也可以是棕色或棕褐色,性質若較乾則是堅硬(dry eschar)或是含有水分或合併細菌感染則較柔軟(wet eschar)
    WOCN定義Eschar為Black or brown necrotic, devitalized tissue; tissue can be loose or firmly adherent, hard, soft, dry or wet.
Dry eschar如下圖,這是在小腿上的傷口,黑黑乾乾的(black wound),因為缺血壞死而形成
將痂皮清掉後,就露出下面的黃色組織,此為dry slough,在下一節會提到
這是在薦骨部位的壓瘡,濕濕軟軟黑黑的,則是wet eschar
此張圖則為dry eschar合併wet slough
看完上面幾張照片應該對eschar有些概念了,但此痂皮和一般我們受傷後產生的結痂有什麼不同呢?
    結痂英文為incrustation, scab, crust,其意思為傷口表面被血液、滲出液及壞死組織構成的乾燥黑褐色硬痂覆蓋,癒合過程就在痂下進行,稱為痂下癒合(healing under scab),進行上皮化後,讓痂皮自然脫落(slough off)。若傷口為表淺的,可以放任傷口結痂,不會有疤痕,且較好照顧,但若為較深的傷口,一般為超過2mm深,傷及真皮,此時若結痂,傷口較會產生疤痕,且有時會妨礙傷口的觀察,可能痂皮裡面產生膿瘍或血腫都不知道(俗稱金包銀),此時的傷口建議需要清創,讓傷口先長肉(肉芽組織),再接著過皮會比較安全。但若患者本身的自我照顧不足,對傷口不關心,則要不是明顯有臭味或流湯等感染現象,否則保守治療會對這種患者而言較好照顧。另一種特殊的狀況是若是乾黑痂皮發現在足跟位置,美國壓瘡諮詢小組NPUAP在最新一版(2007年版)的壓瘡分類中就特別強調在腳跟的『穩定痂皮』stable eschar(乾的,緊密的,完整的,沒有紅或變動的),可提供『身體自然的生物屏障』"the body's natural (biological) cover",絕對不可以去清除should not be removed。因為在腳跟,死痂皮下面就是循環不好的脂肪或韌帶,沒有肌肉,若清掉痂皮後,這些組織不容易得到養分供應而逐漸壞死,並很容易感染,接著就是骨頭露出,然後壞死,感染,很容易就進展到需要膝下截肢(BK, Below Knee amputation),因此若沒有很好的把握,若除非感染,不要輕易嘗試去清掉足跟的痂皮。
    而至於3度燒傷導致的eschar呢,英文同樣都是eschar,但其為全層皮膚因為熱傷害而導致蛋白質變性而產生的凝固狀壞死coagulation necrosis,其皮膚傷口顏色不一定會是黑的,大多是蒼白,沒有血色,往往需要做到escharectomy痂皮切開手術。如下面兩圖(第二圖取自網路google)
而關於黑色痂皮,有時我們也會描述為gangrene壞疽,這和eschar有不同嗎?
    Gangrene,源自於血管疾病、感染、或外傷等原因,當血流不足以供應組織的需求而造成組織死亡後,便會形成壞疽。壞疽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份,但最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血流供應較少處。病灶會發黑、發冷且麻木沒有感覺。 Eschar則可能是由燒傷,腐蝕,蟲咬,或缺血壞死引起,所以eschar的定義較廣,不一定是由gangrene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