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靜脈性潰瘍的盛行率與發生率

傷口大師 游朝慶醫師
   在西方,成人靜脈曲張的盛行率,女人約25% 到33% 男人約10%到20%1-3。因為慢性靜脈不全(Chronic Venous Incifficiency,CVI)導致的色素沈澱hyperpigmentation、濕疹eczema等皮膚病變的盛行率約3到11%4,5。每年的治療費用約需10億美元6。而最嚴重的靜脈性潰瘍,其整體盛行率(overall prevalence=lifetime prvalence,罹病人數占全人口百分比,其包括未癒合的傷口及已經痊癒的傷口)約1%7-9。而從慢性靜脈不全的皮膚病變,到形成潰瘍,平均約需5年10
    根據一份來自瑞典Skaraborg地區針對腳部潰瘍的研究報告(population: 270,800),11,靜脈性潰瘍的整體盛行率overall prevalence約為1%(如下表1),點盛行率(point prevalence,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上,罹患疾病的人數除以所考慮的族群人數)約0.3%(如下表2),隨著年紀而逐漸提高。而發生率(incidence,一年內固定族群所發生的新個案)則約為點盛行率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只有十分之一的靜脈性潰瘍的個案是一年內新發作的,大多數都是陳年未癒合的傷口。換句話說,假設一個社區裡面有10,000個人口,年齡呈常態分布,曾經得過但現在傷口已癒合的人有70人,有靜脈性潰瘍的約有30人,這兩者相加則占社區人口的1%,而發病的30人中,只有3人是第一次發生或復發,而剩下的27人則是陳年未癒合的傷口。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靜脈性潰瘍Venous Ulcer-中醫篇

游朝慶醫師

   黃帝內經素問有:『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若身體被『濕』這種邪氣所侵犯,會先從腳的病變表現出來,如腳氣、下肢水腫、兩腳疼痛等。

   靜脈性潰瘍在中醫稱為『臁瘡』,臁,意思是小腿的兩側,瘡︰瘡者,「創」也,乃皮膚病或外傷之總稱,如被刀子割傷叫『金瘡』,如嘴破叫『口瘡』,粉刺叫『面瘡』,褥瘡稱『席瘡』,曬傷稱為『日曬瘡』,梅毒稱為『楊梅瘡』,異位性皮膚炎叫『血風瘡』等。『臁瘡』病名首見於唐朝『華佗神醫秘傳』(托名漢·華佗撰,唐·孫思邈編集,成書年代不詳,序於683年),書中以秘傳碧雲膏治療臁瘡,成分為真麻油4兩,黃蠟3兩,半銅青3錢,輕粉3分,古銅錢3文,鮮桃枝7枝,鮮柳枝7枝。主要以麻油、黃蠟等油脂類將傷口密封、保濕,可見中國很早已前就懂得使用『濕潤療法』的概念,而歐美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 法國外科醫師之父Ambroise Pare(西元1517-1590)才開始用蛋黃、玫瑰油和松節油所混合的溶液來塗敷槍彈創傷。

   臁瘡因其發病部位在古代所指的褲口、裙邊之處,故『外科啟玄』稱之為褲口瘡、褲口毒、裙邊瘡。『證治準繩』稱之為『裙風』、『外科證治全書』稱之為『爛腿』,又因其長年不易癒合,即使痊癒了又容易因為碰撞而復發,俗稱「老爛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