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從『褥瘡』到『壓力性損傷』的名稱歷史演變

 游朝慶醫師

   我們現在所稱呼的壓瘡,它現在的英文名稱是:Pressure Injury,過去的叫法是:Pressure sore, pressure ulcer更早則普遍稱為bed-sore, decubitus ulcer。如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1895年曾寫下 “If he has a bedsore, it's generally not the fault of the disease, but of the nursing.” 「如果病人有褥瘡,這不是疾病的問題,這是護理的問題」1,在那個年代,還不清楚褥瘡的真正原因及治療,連發現”Charcot foot”的有名神經學大師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也還認為褥瘡的病因是由於中樞神經損傷導致,他發現他的躺床患者,一旦於背部或臀部發生了黑色壞死的褥瘡,沒多久就會死亡,並因而發明死亡前兆的褥瘡 decubitus ominosus”這名詞2

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們才發現翻身可以有效預防壓瘡3,之後才漸漸發現壓力(pressure)是造成褥瘡的主因壓瘡是身體骨頭突出處,因為受到重壓,剪力或摩擦,而導致的皮膚或皮膚下面的脂肪或肌肉組織受損因此醫學上才漸漸將褥瘡(bedsore)改成為壓瘡4 (pressure ulcer ,而英國人則較喜歡使用pressure sore),在90年代經由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NPUAP))與美國健康照顧政策與研究機構AHCPR的大力推廣之後,再經由歐洲壓瘡諮詢委員會EPUAP也認可壓瘡的定義:『壓瘡是身體骨頭突出處,因為受到重壓,剪力或摩擦,而導致的皮膚或皮膚下面的脂肪或肌肉組織受損』5,壓瘡(pressure ulcer)這個字終於在20世紀即將結束時,為大家所公認。於是中文的褥瘡也漸漸被『壓瘡』所取代。一直到2016NPUAP又因某些壓瘡的皮膚是完整的,不能稱為ulcer,故重新命名將pressure ulcer改為pressure injury6

  海峽對岸的大陸國卻在2016年馬上改稱呼為『壓力性損傷』,而台灣似乎是在2017年台灣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組成專案小組,決議將『壓瘡』改名為『壓力性損傷』,並於「榮總護理」發表7,『壓力性損傷』就出現在台灣各醫學會及護理學會。2019年,NPUAP也改名稱為NPIAP8。然而,日本一直都是『日本褥瘡学会』9,歐洲EPUAP也沒改,英國的健保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也仍然說pressure ulcer10,就連EPUAPNPIAP2019年共同合編的治療指引的名稱也是妥協地將pressure ulcerpressure injury並列:”The 2019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ssure Ulcers/Injuries11

故是否要將pressure ulcer統一改為pressure injury,至少以英國為主的EPUAP至今未同意,而日本『日本褥瘡学会』雖然同意採用pressure injury這名詞,但日文的翻譯,卻仍然是『褥瘡』。而台灣呢?

 

1.         Nightingale F: Notes on nursing: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859.

2.         Levine J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pressure ulcer: The decubitus ominosus of Jean-Martin Charcot. J Am Geriatr Soc. 2005;53:1248–51

3.         有一成的壓瘡靠翻身無法預防,https://woundmaster.blogspot.com/2012/08/blog-post.html

4.         壓瘡定性評估方法。Sheahttps://woundmaster.blogspot.com/2010/03/shea.html

5.         壓瘡定性評估方法。NPUAP AHCPR International NPUAP-EPUAPhttps://woundmaster.blogspot.com/2010/03/npuap-ahcpr-international-npuap-epuap.html

6.         『壓瘡』已被重新命名為『壓傷』 https://woundmaster.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html

7.         許美玉、于博芮、蕭晴文、趙慧玲(2017)・壓瘡名詞與分級系統變革(Changes to the Staging and Definitions of Pressure Ulcer)・榮總護理,34(2)110-117doi:10.6142/VGHN.34.2.11,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02584727-201706-201706280003-201706280003-110-117#References

8.         NPUAP Name Change Announcement, Friday, November 8, 2019https://npiap.com/news/477287/NPUAP-Name-Change-Announcement-.htm

9.         日本褥瘡学会homepagehttp://www.jspu.org/

10.     https://www.nhs.uk/conditions/pressure-sores/

11.     https://www.epuap.org/pu-guidelines/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台語的『壓瘡』該怎麼念

 

游朝慶醫師

    台語的壓瘡,應該念為硩(teh)瘡(tshng)1,2《閩漢典》:「硩:壓扁。」

   若是將當今流行的『壓力性損傷』直翻台語念,則會讓人想到因壓力過大導致的身體傷害。

   台語的硩卻不會有『心理壓力』的意思令人誤解,有些人唸成硩(teh)傷(siong),卻可能是跌倒著傷(受傷)的意思…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dq8hVp4S4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Ult4Q3OyU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壓瘡』還是『壓力性損傷』?

 

游朝慶醫師

    最近幾年,傷口的研討會多了一個新名詞『壓力性損傷』,一開始著實讓人摸不到這是甚麼病,看了英文,pressure injury,才發現這『壓力性損傷』是從英文直翻過來的,而且還是對岸的大陸所翻譯的,四年前,在台灣我可是最早發現pressure injury,並將之命名為『壓傷』1,但沒人理我,我是覺得「壓力性」聽起來比較像是心理的壓力,如壓力性潰瘍stress ulcer,指的是心身理受到壓力,而導致的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至於「損傷」,則聽起來比較像是因外力導致的受傷,如脊髓損傷、頭部損傷、甚至跌打損傷,漢代《說文解字》就解釋為:「傷,創也」。故這『壓力性損傷』聽起來就是一整個怪。若還是不同意我說的,那你如何用台語去讓南部的長輩了解甚麼是『壓力性損傷』。

      至於中文的『褥瘡』我想應該是從日本傳過來的。在古代,中醫稱褥瘡為蓆瘡(席瘡),在1604年明朝 申斗垣撰的《外科啟玄》中提到,「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摩破而成。」21742年清朝 吳謙寫的外科心法要訣也提到「蓆瘡乃大病後,久而生眠瘡也,乃皮肉先死,不治。……馬屁勃墊之。」3,4,中醫所謂的瘡,雖然可以指創傷,潰瘍ulcer,如千瘡百孔、滿目瘡痍,但也包括所有的皮膚病(疔癰疽丹毒痔)及紅腫熱痛等蜂窩性組織炎,如痔瘡、痤瘡、疔瘡就沒有傷口,因此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文字的『瘡』不只能形容有傷口的潰瘍,也能形容沒有傷口的皮膚發炎,故我認為『pressure injury』的中文意思應該還是『壓瘡』,而『壓力性損傷』就還是留給大陸人去叫吧!

 

1.         『壓瘡』已被重新命名為『壓傷』 https://woundmaster.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html

2.         《外科啟玄》 「蓆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摩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閭,當用馬屁勃軟襯,庶不致損而又損,晝夜呻吟也。病人但見蓆瘡,死之徵也。」 外科著作。十二卷。明·申斗垣撰。刊于1604年。

3.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 「蓆瘡乃大病後,久而生眠瘡也,乃皮肉先死,不治。……馬屁勃墊之。」外科心法 吳謙 1742

4.         瘍醫大全 卷三十五 諸瘡部(下)席瘡門主論 - 清代顧世澄著,40卷,成書於1760